检测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览器或360兼容模式访问,为帮助您获得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chrome,搜狗,IE11等浏览器或更换至360极速模式
资安印象
公司原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的历史记忆
发布时间:2020-07-29        浏览:

教研室是中国高校历史悠久的基层单位,但近一二十年来几乎消亡了。原304am永利集团原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从诞生到被融合,历时半个世纪的演变,如果不把那段时间的历史写出来,恐怕以后再也没有人能说得出来。

1952年9月,中南矿冶学院建校时,矿山通风作为当时采矿系矿区开采和矿产开采(专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教研组,来自南昌大学的叶镇杰老师等组成了矿山通风教研组队伍;1955年,教研室增加了来自武汉大学的李一智老师;1956年,教研室增加了从东北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宋学义老师。1956年,采矿系成立了矿山通风及排水教研室,李一智和宋学义任教研室副主任。1956年,叶镇杰讲师赴苏联留学读研(1958年回国)。1957年,教研室教师增加了本校57届毕业生胡汉民,1958年增加了本校58届毕业生谢永铜,同年,从309地质队调进来的王启宇、李定蛟。1960~1965年,教研室增加了60届毕业生孟廷让和龙利中、63届毕业生李茂楠、64届毕业生杨华保、65届毕业生魏恋花,他们都是本校采矿专业毕业生。

1956年采矿楼竣工,将一楼东头作为矿山通风实验室,采矿楼外还开设一条一百多米长的地下通风巷道。1957年,教研室老师们就开始了自己动手设计加工矿井通风系统和构筑物模型,建造的通风实验装置能够开出点压力测定、风速剖面测定、摩擦阻力系数测定、局部阻力系数测定、角联风路风流方向测定等项目,该实验室一直使用到2006年才重建。

1958年,矿山通风教研室老师在当时就曾开展了电模拟矿井通风网络等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当时属于全国首创。1959年,叶镇杰老师带领一批人员在江西荡萍钨矿、下垄钨矿、西华山钨矿等,进行通风防尘现场试验,结果树立了一个薄矿脉钨矿床采矿通风防尘样板矿山,取得了当时国内一流的防尘科研成果,冶金部在现场召开了推广使用会议,出版了第一本矿井通风防尘论文集,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及学术地位。

教学方面,当年由宋学义、李一智老师主讲矿井通风与安全课,其他老师指导矿山通风等课程设计,或带生产实习,或指导采矿毕业设计中有关通风专题的工作。1958年,教研室在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矿井排水》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编写教材,在1961年出版了《矿山排水与防水》(中南矿冶学院通风及安全教研组主编,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矿井通风网路的电力模拟》(中南矿冶学院通风及安全教研组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1960)。这是当时国内金属矿山通风与排水的最早的专著之一。

1960年,矿山通风及安全教研室开始培养该方向的研究生,胡汉明是教研室的第一位研究生,1963年,他完成了《矿内掘进工作面含尘空气的净化》研究生毕业论文,之后留校任教,直至1981年,才调离学校到长沙环保学校工作。

1966-1976年“文革”这段时间,教学、科研、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本科招生、公司产品、职称评聘、学术交流几乎完全中止,此期间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曾为矿山办过通风短训班,带领学员到当时冶金部的通风典范下垅钨矿参观实习等。1970年,教研室接受冶金部委托,开展第一个援助国外的矿山安全科研项目——阿尔巴尼亚某矿岩自燃倾向性的研究,该项研究为中南矿冶学院后来形成硫化矿防灭火优势特色方向奠定了重要基础。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原唐山矿业学院采矿专业的教师队伍严重受损,教研室曾派出一名教师前去支教,为该校采矿毕业班学生讲授《矿井通风》课,并指导学员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1977年,采矿专业招收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教师除了为新生编制新教学计划、编写新教材等准备工作外,继续完成78、79届工农学员的教学工作。1979年,教研室宋学义、叶镇杰和李一智老师被晋升为副教授。宋学义和叶镇杰分别任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李一智老师1982年离开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到企业管理系工作。

1979年以来,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承担了冶金部的“采场通风参数计算方法的研究”、“独头巷道污风净化技术研究”、“静电除尘器研制”、“矿井通风网络电算分析研究”、“工作面测尘技术标准研究”、“高温采场通风排热技术研究”,以及多座矿山的“硫化矿矿石自燃倾向性研究”等科研项目,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逐渐步入正轨。当时吴超、林斌、陈殿民、李建雄等部分81届(新77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围绕上述科研课题做的毕业论文。

1980年,教研室叶镇杰等老师开始编写《矿山环境保护》教材,并在1981年开出了矿山环境保护课程,所用教材于1987年出版为《矿山环境工程》一书。也因此后来教研室的名字改为通风与环保教研室。

1981年,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开始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矿山通风与防尘研究生,他们是:吴超(导师宋学义),硕士学位论文题目:高温采场通风参数的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胡汉华(导师叶镇杰),硕士论文题目:金属矿山独头巷道单扇混合式通风研究,毕业后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

李一智等教师参编了东北工学院王英敏主编的《矿山通风与安全》教材。这些教材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后来获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1984年,矿山通风与环保教研室的教师和实验员有宋学义、叶镇杰、谢永铜、孟廷让、龙利中、魏恋花、张淑坤、杨华保、李茂楠、吴超、屠佳忠、任小华、王平龙、周勃、姚诚明、李孜军等。

1985年,教研室李茂楠和杨华保老师分别赴美国和西德做访问学者、1986年吴超赴瑞典做访问学者,屠佳忠1989年赴加拿大留学后离开教研室,1988年杨华保老师调动到广东工学院工作,王平龙后来调动到学校粉冶厂工作,周勃后来调动到北京科技大学工作,姚诚明做了几年实验员后离职。

1985年,教研室宋学义和叶镇杰老师被晋升为教授,谢永铜和孟廷让老师被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12月,吴超讲师被学校破格拔尖为教授,使教研室有了青年学术带头人。

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为宋学义和叶镇杰,支部书记为谢永铜。1988年,叶镇杰和宋学义退休以后,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为孟廷让和吴超,1997年孟廷让退休后,吴超任教研室主任。

教学方面,教研室承担的课程主要有《矿山通风与安全》和《矿山环境保护》两门本科生课程。1990年后,还由吴超开出了《矿山火灾及防治》、《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城市环境保护概论》选修课,由李茂楠和吴超开出《地下建筑工程通风与空调》选修课。宋学义为研究生开出《矿井空气动力学》、《相似理论和相似方法》,叶镇杰为研究生开出《矿山环境工程》,李茂楠和吴超为研究生开出《网络分析理论与技术》等。

这段时间教研室培养的硕士生有:屠佳忠、赵国彦、李济吾、任小华、李兴东、祝启坤、崔柏林、文彦、张良辉、贺百花、王海宁、张水平、胡文军、陈军良、李孜军、李建设、陈沅江、吴艳辉等。1995年,在波兰留学做矿井通风研究回国的刘雪峰博士到教研室做博士后(期间就职当年著名创智软件园副总经理,之后因车祸早逝);1996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做矿井火灾模拟研究的蒋军成博士来本学科做博士后,1997年被晋升为教授。

科研方面,教研室先后在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省的有色金属矿山开展的一系列通风、防尘、防火、防爆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了“新桥刘铁矿矿石自燃倾向性研究”、“武山铜矿硫化矿石自燃倾向性鉴定研究”、“天马山高硫金矿床矿石自燃性和炸药自爆性研究”、“热水型高温采场通风参数的研究”、“提高独头巷道压入式通风风流作用长度的研究”、“路(地)面抑尘剂的研究”、“硫化矿石氧化自燃时间的研究”、“矿井火灾救灾调度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矿井受控循环通风的可行性研究”、“硐室型高温采场通风参数的研究”、“矿用扇风机选型研究及其专家系统咨询”、“矿井风流控制方案优化选择的研究”、“局部通风系统设计计算的灰色系统方法研究”、“露天矿汽车公路防尘的研究”、“新型矿用固土抑尘复合外渗剂及其应用的研究”、“露天矿汽车运输路面抑尘新材料研究”、“独基掘进中受控循环通风方法研究与XSGJ除尘器研制”、“硫化矿岩自然氧化阻化剂研究”、“矿山路面与建筑工地新型化学抑尘材料”、“高温矿井及地下工程空调参数计算与仿真软件的研制”等项目。这些研究先后取得了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这一期间,教研室编写了《矿山火灾及防治》(宋学义,吴超)、《Mine Ventilation Network Analysis》(吴超)、《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基础》(吴超,孟廷让,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高硫矿井内因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吴超,孟廷让,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等教材和专著,参编了《冶金百科全书(矿山安全卷)》、《采矿手册(矿山安全卷)》等。

实验建设方面,宋学义、谢永铜、龙利中、孟廷让等老师研制了DF1500风洞和硫化矿石自燃性测定系列装置,叶镇杰等老师组织更新了测尘和除尘系列装备。

学术交流方面,教研室先后与美国、瑞典、德国等的一些高校的同行建立了联系。1984年,宋学义兼任湖南省金属学会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6年以后由吴超兼任湖南省金属学会安全与环保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学义、叶镇杰、谢永铜、孟廷让等还在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专业委员会等兼任委员。

1996年,学校开展撤系并院和成立研究所改革,资源开发工程系与地质系和土建系合并,成立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资源开发工程系改为采矿与岩土工程研究所(1996-2001);同期,1996年,通风与环保教研室改名通风与环保研究所。

2002年,通风与环保教研室与其它教研室合并改名安全技术及工程研究所;2002年成立304am永利集团,2003年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2013年成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通风与环保教研室名称及人员也被一系列的学科专业转向所覆盖和合并。

由于近一二十年的网络非常发达,高校的计算机管理也基本完善,各专业也都有了自己的年鉴,这段时间的历史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络和数据库里查到,因此也不必多写了。

注:1977年以前的历史,系听当年笔者的老师口述和笔者的调研而知,1978年以后系笔者的亲身经历。

附:几张相关的历史照片

图1 1957年建造的矿井通风实验室(2007年重建)

图2 1988年,教研室研究生李济吾毕业答辩后在采矿楼前面留影

图3 1988年,通风教研室杨华保老师从德国访学回校时与教研室老师和系领导一起在采矿楼前合影

图4 1996年,教研室老师与来访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矿山通风专家Y J WANG教授在采矿楼前合影

图5 1998年,湖南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环保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在采矿楼前合影

分享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采矿楼——一个深具底蕴和魅力的地方